您好,欢迎来到广搜网 [] [会员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 > 广搜网 > 焦点新闻 >从春耕一线看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从春耕一线看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来源:广搜网  日期:2025/4/10 12:36:38   浏览次数:    我要收藏

从春耕一线看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于心月 责任编辑:林诗清
田野吹来“科技风”

——从春耕一线看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解放军报记者 于心月

近日,在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蒋庄村,农民操控植保无人机、驾驶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实施杂草防治作业。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各种新技术、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新华社发

写在前面

当传感器埋入土地、无人机飞过农田——农耕,这一古老产业,正焕发出新生机。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关键着力点。2024年,我国粮食年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这不平凡的跨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的力量。

春满华夏。放眼广袤沃野,高标准农田不断延展,高端智能的育种成果推陈出新,多光谱无人机精准巡田……自南向北徐徐展开的春耕图景中,随处可感受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脉动。各地因地制宜,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新平台·打造科创新高地

3月底,东北大地仍是春寒料峭。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一家种业企业实验室里,一片繁忙景象。一批从海南三亚远道而来的玉米种子,正进行一场“精密手术”——实验室剥胚。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去掉种皮,取出完整胚体。经过光照培养箱培育后,这些玉米幼苗将播种到田地里。

“从一粒种子中精准分离胚体,是玉米单倍体技术的关键环节。赶在春播前,我们将种子带回北方开展这项工作,也是育种人员在实验室的‘备春耕’。”实验室负责人说。

在黑土地上,种业企业的“北种南繁”正逐渐走向成熟。“做强‘种子芯片’,才能端牢‘中国饭碗’。”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李艳华,从事寒地黑土区大豆育种研究工作30余年。几乎每年秋季,她都会把种子从黑龙江绥化带到海南开展加代繁育工作,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种子带回来继续实验。这样一来,育种时间缩短近一半。

多年来,李艳华带领团队培育出“东生”系列新品种17个。该系列大豆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得到农民、粮商和加工企业的普遍认可。

“我们开展种质资源研究,不仅缩短了育种时间,更培育出高产、好吃的新品种,这也是打造自强自立国产化种业新高地的应有之义。”李艳华说。

一粒粒种子破土发芽,承载着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凝结着农业科技创新的硕果。从生物育种技术到土壤酸化治理,再到农机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科技创新驱动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底座越筑越牢。

在山东东营六户镇的一处农田,200亩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技术人员正仔细查看小麦长势。

“地还是那块地,田已不是那片田。”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麦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负责人刘志鑫说。

东营位于黄河入海口,不少当地农民曾尝过盐碱地的苦。如今,有了科技助力,昔日颗粒无收的盐碱地正变成新粮仓。

2023年5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揭牌成立。18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汇聚于此,研究方向涵盖国内盐碱地科技创新各领域。

“我们根据检测出的土壤成分,精准研发出微生物菌肥、生物有机肥等,结合秸秆还田等耕作办法,如今示范区试验区土壤有机质提高22%以上,地力提升1至2个等级。”刘志鑫说。

新农具·拥抱田间高科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清明节前夕,江西南昌的196万亩早稻田进入播栽期。在南昌县蒋巷镇,几台植保无人机在稻田上空轻快地飞翔,将催好芽的早稻种子均匀地播撒在泥土里。

“这些无人机有北斗导航指引,两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精准播种。”种粮大户李科明望着自家千余亩稻田,松了一口气。

就在前一天,李科明还在为没找到合适的农机发愁。“今年可以试试新农具。”在家人的提醒下,他掏出手机,打开江西省智慧农业云服务平台“赣供农服”小程序,发布播栽需求。不到半小时,平台成功匹配到附近的植保无人机,一天内便完成了全部作业。

“过去一个人干活,大概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耕种。如今我们在网上‘点单’,农机很快就到地里工作了,像点外卖一样方便。”李科明说。

农业生产经营中,先进生产力如何走进一家一户?

江西省通过“赣供农服”平台,给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解题思路。走进该平台服务大厅,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全省农机分布热力图,后台正将农户需求与农机资源精准匹配。该项目技术负责人熊灏介绍:“农机作业订单完成后,系统马上为农机手推送新的机插订单,有效提高了技术到位率。”

去年8月,该平台在南昌试运行,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应用培训、注册活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数据填报。目前,“赣供农服”业务已覆盖江西的11个地级市、50个县区,服务作业面积达43.7万亩。

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扩围提标,各地加快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随着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加快打通,政策供给与各环节需求深度耦合,越来越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一线广泛应用。

眼下,掌握气象信息、土壤墒情、病虫害情况等重要农业生产信息,对耕作丰收至关重要。放眼望去,河南新乡平原示范区的田间地头竖起一根根长杆,上面挂载着太阳能电池板、高清摄像头、大气传感器等装置。

该示范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智慧合杆”。它的下面埋着土壤传感器,可以将数据源源不断地传输到“中原农谷数智大脑”,再通过数据大模型的计算,把气象、土壤情况、苗情等信息发送给农民,为他们开展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中原农谷数智大脑”又为农业科创平台“中原农谷”提供算力支撑。目前,它拥有天气、土壤、肥力、植物蒸腾等4个数据大模型,数据来源于新乡市的20多根“智慧合杆”、10多个监测站以及卫星遥感数据。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助农,智能管理、精准施肥和数据监测等手段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绿色,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新农人·涌现种田生力军

春风徐徐,染绿了山东高密大牟家镇西刘家庄村的大片麦田。眼下春灌正忙,田间地头却鲜见农户身影。新农人刘莉在家中打开手机APP操作,遍布田间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便开始浇灌。

大学毕业后,刘莉返乡创业成立家庭农场,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农业。“上好学不代表会种田。刚创业时,乡亲们觉得我是花把式。”她言语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强农兴农,科技先行。深谙科技关键作用的刘莉,引入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加强良种繁育推广,实现种粮降本增效。“看到丰收成果,乡亲们自然就会相信科技的力量。现在大家都愿意流转土地加入我们的农场。”刘莉说。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家庭农场搭建起农民科技大学堂和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聘请农业专家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帮助58名新农人成立家庭农场,吸引更多年轻人逐梦田间。

在高密,许多像刘莉这样的新农人成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共富合伙人”。当地探索“村+合伙人”合作共建模式,开展“乡村共富合伙人”行动,吸引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优秀人才回村任职、返乡创业,与村集体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的路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从“新农人”到“兴农人”,希望的田野上,活跃着青春的身影。他们接过父辈的接力棒,用新理念、新技术打开新天地。

如同一粒种子,90后新农人陈帅宇深深扎根在脚下的沃土。

1994年出生的陈帅宇,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湖南常德种粮,“别人觉得种田苦,但我看好农业的广阔前景”。他的父亲是当地的粮食经纪人,从小耳濡目染下他对粮食有着更深的理解,也认准了农业的发展前景。

不满足于传统经营模式的陈帅宇,想要尝试从良种良法的源头开始,建立种植合作社。“第一年推出良种服务,村民们都抱着观望心态,不愿主动参与。”陈帅宇碰了壁。

“推广不下去,就自己种!” 陈帅宇决定自己先打样。他试着流转了300亩田,正式开启种粮之路。很快,新技术新品种获得丰收,当年种植的优质稻亩产量从1000斤增至1400多斤,还卖出了好价格。目前已有周边600余户种粮户,加入他牵头成立的水稻专业合作社。

田里迎来的不只有高素质农民,还有现代经营理念。

在位于北京平谷的村播产业园,只见一个个新农人架起手机,耳畔涌来乡村市场的蓬勃脉动:“家人们瞧一瞧,平谷不只有大桃,还有蜜梨山楂山核桃……”方寸屏幕间,巧借直播,新农人的梦想正悄然绽放。

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新的技术理念……广阔的田野上,正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孕育着更加丰硕的未来。

>> 更多相关信息:
在百度中搜索从春耕一线看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在好搜中搜索从春耕一线看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在必应中搜索从春耕一线看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在搜狗中搜索从春耕一线看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


广搜网

QQ:3864692706

请所有会员信息发布时严格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违规信息!投诉邮箱:3864692706@qq.com